水處理行業相對的10項技術
發布日期:2016-07-27 作者: 點擊:
膜分離法常用的有微濾、納濾、超濾和反滲透等技術。由于膜技術在處理過程中不引入其他雜質,可以實現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質的分離,因此常用于各種大分子原料的回收。
如利用超濾技術回收印染廢水的聚乙烯醇漿料等。目前限制膜技術工程應用推廣的主要難點是膜的造價高、壽命短、易受污染和結垢堵塞等。伴隨著膜生產技術的發展,膜技術將在廢水處理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。
鐵碳微電解法是利用Fe/C原電池反應原理對廢水進行處理的良好工藝,又稱內電解法、鐵屑過濾法等。鐵炭微電解法是電化學的氧化還原、垃圾中轉站廢水處理廠家電化學電對對絮體的電富集作用、以及電化學反應產物的凝聚、新生絮體的吸附和床層過濾等作用的綜合效應,其中主要是氧化還原和電附集及凝聚作用。
鐵屑浸沒在含大量電解質的廢水中時,形成無數個微小的原電池,在鐵屑中加入焦炭后,鐵屑與焦炭粒接觸進一步形成大原電池,使鐵屑在受到微原電池腐蝕的基礎上,又受到大原電池的腐蝕,從而加快了電化學反應的進行。
污泥是污水處理后的產物,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(可高達99%以上),有機物含量高,容易腐化發臭,這就需要進行污泥干化處理,目前污泥處理工藝中,污泥處理的干化處理方式占比仍居首位。
1、干化工藝中產品溫度意味著什么?
污泥是一種高有機質含量的超細粉末,污泥干燥的目的首先在于減量、衛生化。無論對于何種處置方法,污泥干化本身并不會改變污泥的性質,即溫度并不會導致污泥產品的降解或質量問題。有鑒于此,無論從污泥產品的質量角度,還是干燥器的效率角度看,應該是溫度越高越好。但是,由于安全性問題的存在,絕大部分干化工藝傾向于盡可能降低產品的溫度,即降低所謂粉塵爆炸的點燃能量。
然而,根據研究,污泥粉塵的點燃能量很低,當氧氣、粉塵濃度達到一定量時,100度左右的溫度下,其點燃能量低至幾個到十幾個毫焦。當點燃能量達到1焦耳時,70-80度也足以形成燃燒。當粉塵濃度更高時,即使20-30度的環境都可能存在風險。許多料倉的自燃和爆炸均屬于這種情況。干化工藝為了保證一定的處理效率,溫度是必然存在的,而且不可能很低,典型值在105-125度之間。工藝的安全性只能從降低粉塵濃度和阻礙燃燒氣氛入手。單純依靠降低產品溫度來保證安全性是不正確的想法。
本文網址:http://www.ahn74.com/news/227.html
關鍵詞:垃圾中轉站廢水處理廠家,保險粉廢水處理廠家,VOC廢氣處理廠家
下一篇:空氣質量“良”就一定安全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