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氣質量“良”就一定安全嗎?
發布日期:2016-07-27 作者: 點擊:
我們平時在手機天氣軟件上查閱的空氣質量指數,是以24小時平均濃度為單位的。目前,中國實行的空氣質量國家標準分為一級(對應“優”)和二級(對應“良”),垃圾中轉站廢水處理廠家對應的PM2.5 24小時平均濃度分別為35、75微克/立方米。這意味著什么呢?“良”的兩端相差非常大,空氣質量同樣是良,情況卻大不相同,就如同下面拍攝的圖片:天明明是灰的,污染顯而易見,但空氣質量卻是“良”。
世界衛生組織出于保護公眾健康考慮,針對PM2.5,提出較安全水平的標準為24小時平均濃度為25微克/立方米或更低,并建議將75微克/立方米、50微克/立方米和37.5微克/立方米作為3個階段性過渡標準(基于PM2.5的24小時平均濃度)。各國可以在此建議基礎上制定適合的標準。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采用35微克/立方米作為標準,澳大利亞是25微克/立方米,印度60微克/立方米,孟加拉國65微克/立方米,都比中國更嚴格。相比之下,我國采用著PM2.5初期過渡標準24小時平均濃度75微克/立方米,比這些國家均低。
所以,不要一見到“良”就放飛自我。雖空氣質量同為“良”,但室外空氣可見度的差異非常大。
你需要了解的低濃度PM2.5之害:
加拿大的一項研究對89248名40歲—59歲女性進行了前瞻性隊列分析發現,PM2.5每增加10微克/立方米,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增加32%。
一項針對美國大陸所有保險受益人(6092544人)的研究結果表明,PM2.5濃度低于12微克/立方米時,暴露濃度每增加10微克/立方米,死亡率增加13.6%;臭氧濃度低于50ppb時,臭氧濃度每增加10ppb,死亡率增加1.0%。
所以,不要以為3位數的“爆表”數字才值得警惕和防范,即使是中低濃度的PM2.5,長時間暴露其中對身體的危害也是巨大的。
為了公眾的健康,在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已經取得可喜成績的情況下,應該盡快提高、細化優良空氣質量標準。